髹漆之美
中国古代髹漆家具简介兼起居文化的形成(九)
――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家具(下)
文、图/郑克峰 编辑/刘根旺
人物名片:郑克峰,北京美轮运输公司总经理,个人及公司从事中国古代家具收藏与研究约20余年,并在北京成立北京美轮博物馆,收藏以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髹漆家具为主。
在上期文章中,我们讲到,在唐代中晚期,约公元9世纪初始,中国漆器特别是髹漆家具的设计与制造,曾产生过南北分化的一个短暂变革过程。具体原因是:当时发生在中原以南地区迅猛的经济发展,致使中国的经济中心,迅速地从河南河北的中原向长江流域以南的区域转移,同时也造成大批的文人阶层在东南沿海的聚集。经济利益上的诉求不同,导致的是地方军阀的割据,中国南北经济、政治与军事的对立,造成南北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失衡,以及中国南北两个地区统治阶层与知识分子人文观点的不同,最终导致生活、文化的差异。
本期,将简述晚唐到北宋完结这一段时间,中原以北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的漆器、髹漆家具对明清家具发展的影响,并与大家一同来分享这一时期的髹漆家具。
髹漆、雕刻文化为满清时期家具发展埋下伏笔
晚唐时期,在中原以南的长江流域,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漆器与髹漆家具的设计与制造,在工艺上依旧主要沿袭的是战国时代楚地的传统遗风,恪守了汉人儒家思想的正统文化。生产规模是两汉时期数量庞大的作坊经营,以迎合该地区人口数量的不断递增。漆器设计的型制呈现的是小型化,特别是增加了极尽工巧的雕刻特点,主要尊崇的依旧是“席地坐卧”的起居方式。而在长江流域,间或有设计、制作大型制式家具的出现。一直到公元12世纪初叶北宋的完结,高大型制的漆器以及髹漆家具的设计生产,才开始大量地加入。
根据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的政治中心追逐、靠拢并依赖、掌控经济中心的这一客观规律,伴随着蒙元对南宋的最后征服,漆器与髹漆家具设计、制造出现南北分化,最终又重合到了一起,展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学习与同化能力。唐时期,着重于漆器雕刻的文化传统,至此已深植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为历代之后清式家具在满清乾隆朝的开创与盛行,埋下了伏笔。
中原以北高制式家具趋向简单、朴素
唐代中晚期,在黄河三角地域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以及山东,受丝绸之路传来的中亚文化,以及环地中海古罗马希腊的遗风、古印度的佛教的影响,特别是佛教的精神元素影响,在隋唐五代时期的家居家具设计制作中,处处得以体现。
北方家具的设计与制作型制,因人们逐渐脱离席地坐卧的起居方式,而率先变得线性与高大。这一点,倒也较为贴近中原北方人民以及草原部族粗放旷野、苍凉悲怆的性格。这一时期家具的发展,令其各司其所的起居文化的功能,更加趋于合理,而且彼时每件家具的各部构件组合,从设计、选材、到木工制作,及至雕刻、组装与髹漆,可能均集成于同一名工匠。既简明又朴素,确保了实用与装饰相结合,为之后明式家具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精神与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准备。
晚唐至宋期间家具鉴赏
日本在晚唐的昭宗干宁元年日本宽平6年,切断了与中国的政治经济联系。而期间,日本僧侣及学者将晚唐时代的漆器、髹漆家具、书籍、绘画,带入奈良正仓院。因路途艰险与运输工具的限制,也不尽全面,今天却成为当代中外研究人员观摩中华民族在唐代中晚期脱离“席地坐卧”,进而步入以“垂还而坐”的起居方式的唯一一个真实完整的剖面。
在此,我们结合正仓院馆藏家具、古画中家具等,来了解晚唐至宋结束这一时期,髹漆家具的样式、样貌,以及风格特点。
一、床榻。床榻的结构,按王世襄先生的叙述,可分为案形结构和台形结构两种。以安徽著名学者董伯信先生2004年专著《中国古代家具宗览》中的介绍,目前存世最古的中式木质床实用器,可能是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御床(图1)。这个御床,乃是采用案形的结构,“四边攒边,有两个带,四条腿交于带上,床上有吊头①,可置于户外”。另外关于“台形结构体的床(图2、3),则多�门式,有大有小,大者可占满一室的空间,供日间起居及夜间睡觉,小者则“可供一人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