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古 > 考古论坛

楚墓疑云——两周楚墓考古发掘写实

2014-04-24 02:00:39 来源:  作者:
摘要:楚国,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曾经在中国古代史上显赫辉煌数百年之久,至今它的光辉仍没有褪色。凡是提到楚国,便会给人一种雄风依旧、不可一世的深刻印象。半个世纪以来,由于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楚人活动过的区域内,不断传来震惊世人的“新发现”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走进永恒的历史

楚国,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曾经在中国古代史上显赫辉煌数百年之久,至今它的光辉仍没有褪色。凡是提到楚国,便会给人一种雄风依旧、不可一世的深刻印象。半个世纪以来,由于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楚人活动过的区域内,不断传来震惊世人的“新发现”,并且瞬间蜚声国际学坛,而更为耐人寻味的是长久以来,在楚文化的研究中往往是一谜未解,一谜又起。目前对于楚国遗留下来的团团迷雾,各种说法越来越多,各种争议也越争越激烈,被它紧紧吸引着的人也与日俱增。

在春秋战国数以百计的方国中,楚国为什么会拥有这样永恒的魅力?为什么在楚国灭亡2000多年以后的今天,它仍然具有如此超凡的影响力?因为它是一种多元文化,充满唯美及浪漫的情调,常常给人以赏心悦目、耳目一新的感受。几十年来,楚文化热始终没有衰减,专家学者们为其撰写的论文洋洋洒洒竟有数百篇,而且它的势头正方兴未艾,越燃越烈。环绕着楚文化数之不尽的神秘和我心中的种种猜测,我终于踏上了到楚国早期都城朝拜的路程。

2002年春天,我从郑州出发前往南阳。在南阳博物馆,我拜见了馆长张晓军,并向他讲明来意。事不凑巧,南阳市正在筹办文化艺术节,而南阳博物馆作为分会场,承担着接待国内外来宾的重要任务。为此张馆长正忙得不亦乐乎,连说话的时间都没有。通过短暂的接触,便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精明历练、虚怀若谷且具有奉献精神的基层文化领导干部。因为太忙,他无暇接待,便找来保管部主任尹俊敏,让他陪我一同前往淅川、西峡进行考察。尹俊敏是一位深沉、友善、谦恭的年轻人,有他同行,解除了我许多顾虑。

淅川县南部与湖北相毗邻,向西和陕西接壤,北依伏牛山,向东可以俯瞰辽阔的南阳盆地。丹江和淅水南北贯穿全境,滋润着这片沃土,并养育着这里的人民。古文献中所说的“丹淅之地”就在这里。到淅川县后,尹俊敏从他税务所的朋友那里借来一辆越野吉普车,然后找来淅川县文化馆的李玉珊,请他陪同我们前往下寺墓地。李玉珊当年曾经参加过著名的淅川下寺二号墓的发掘,对当初发掘的情况自然是了如指掌。

我们的汽车沿着黄土飞扬的崎岖山路一直向南行驶,一边是山,一边是水,山没有尽头,水也没有尽头。隔着水流湍急的大河,透过清晨的朦胧薄雾,蓝天白云之下,墨绿色的背景中是一个个错落有致、参差不齐的馒头状的绿色山丘,重峦叠嶂、相互辉映,一路延伸到天边,如同一幅浓郁的山水画轴卷,在画面的纵深处隐藏着大自然的无限生机。

一路上,我们边闲聊,边欣赏着窗外的景致。李玉珊很健谈,一旦引开了话头,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他的话使我感悟颇深,把我带回到早已被人们遗忘的岁月中。在地处偏僻的南国,曾经是楚雄的发祥地,虽然这个一度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王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蒙尘的历史怎么会永远缄默,它会不失时机地向世人倾诉,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心声,听到了屈原的《哀郢》,听到楚风缭绕在耳际。

到下寺渡口时,已近中午。小尹租来一艘快艇,载我们渡江。淅川下寺楚墓群,就分布在丹江对面的龙山山脊之上。龙山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小土山,北高南低,向南一直延伸到丹水之中。此处原有一座佛教寺院——下寺,与西北方向的上寺,透过婆娑茂密的竹林遥遥相望,朝夕相伴,两寺合称香严寺。在库区淹没前,龙山高出丹江河床<?xml:namespace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30。丹江库区蓄水后,其东、南、西三面被大水吞没,下寺及龙山带着往昔的一切秘密和无限的遗憾永远沉隐在碧波浪涛之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龙山北部的山脊浮在水面上,严守着埋藏在这里的神圣天机。

淅川县境内平原很少,主要是浅山丘陵地带,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山清水秀,如诗如画。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本是茂密的原始大森林,1957年,在“向荒山要粮”的号召下,当地政府率领群众开荒辟地,把这片土地开垦成良田。1974年,丹江水库建成以后,由于大规模蓄水,淅川的河谷川地一下子都变成了水库淹没区。而春秋时期的楚国王族墓地,就修筑在淅川县南50公里的丹江顺阳川库区西岸的浅山丘陵上。

随着发动机的轰鸣,我们乘坐的快艇迅速驶向江心。丹江水碧波浩淼,在阳光普照下,蔚蓝的江面浮出牛乳般的白色,一望无际,跳跃着点点银光,非常耀眼,非常纯清。天也是淡淡的蓝宝石色,具有透明的美感,向远眺望,水天一色,相互交融在一起,使人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我们一行上岸后,被大水冲刷过的墓葬历历在目,一个个墓口清晰可见,还有大面积刚挖过的痕迹。水面上一条小渔船,在我们登岸的同时划离岸边,大概是盗墓的,新挖掘的痕迹便是他们留下的罪证。据李玉珊介绍,这附近的岸边到处都是墓,有的被大水一冲就露出其中的文物,因此招来大大小小的盗墓贼,虽然当地政府也曾多次进行严厉打击,但是因为鞭长莫及,所以很难控制。你来了他就走,利用大水作掩护,逃得无踪无影。你一走,他就来,像打游击战。听了他的一番话,大家都面面相觑,沉默无语,眼看着人类祖先留下的一笔珍贵文化遗产,被一群无知、贪婪、愚蠢的家伙无情地蚕食和掠夺,而我们却束手无策。我们愧对祖先,愧对华夏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

上天的启示

1977年夏,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淅川县,一连数月滴雨不见,庄稼枯萎,田地干裂,就连粗壮的老槐树也抵挡不住烈日下的酷热,急促地喘息着,等待着雨水的滋润。这已经是南阳地区持续干旱的第三年,旱灾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

这年秋天,因为旱情严重,丹江水位急剧下降,最低时下落130。在水位下降的同时,丹江两岸的土层因长期受到风浪的冲击,竟然暴露出许多大大小小的墓口,使大部分墓葬都清晰地显露于地层表面,甚至一部分墓葬被大水冲毁,露出墓底的随葬品。据传说,有一天,一个渔民在岸边撒网捕鱼,一网下去,拉上来沉甸甸的一兜青铜器,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鱼网拉上岸,其中有铜簋、铜壶、铜盘……见此情景,他欣喜若狂。他懂得这些古物的价值,并强烈地预感到是上天的赐与,他一连撒下三网,网网如愿以偿。他用箩筐把这些文物挑到香化镇卖给了文物走私商,结果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

无孔不入而又居心险恶的盗墓者,闻风而至,对他们来说,这真是天赐良机。这群贪婪的盗贼,很快把大批墓葬洗劫一空,然后趁着浓黑的夜幕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究竟从这里盗走了多少宝贵的文物,最终也没人能够知道,他们的罪恶被掩盖在茫茫夜色和滔天大水之中。

淅川告急,迫切等待着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保护。1978年春的一天,突然狂风骤起,以摧枯拉朽之势掀动起往昔平静的江面,汹涌的浪涛拍击堤岸,使两岸的泥土在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的冲击下,大块大块地塌陷于惊涛骇浪中。风暴肆虐过后,第二天,风平浪静,美丽浪漫的丹江两岸,沐浴在和煦的春光中。天空轻轻地刮着风,温暖而轻柔,像少女温柔的面颊,在人们的耳际抚慰嬉闹。

一群孩子在岸边放牛,顽皮率真的天性,使他们专心致志地在水边嬉戏,以至忘记了照看自己的牛群。突然一件奇怪的物体浮出水面,上下漂动着,像是和他们戏耍。这件神秘物紧紧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孩子们非常好奇,就不停地用鞭杆去捞它。慢慢地随着水流的动荡,那件令人迷惑不解的物体渐渐靠向岸边,原来是一件通体装饰有花纹的圆鼎。孩子们高兴极了,就七手八脚伸手去捞,而当一个孩子刚刚触摸到它的边缘时,水波轻轻一荡,转眼间那件铸有花纹的圆鼎突然又漂离岸边,像是同他们捉迷藏。孩子们哪里肯罢休,非常希望把它打捞上来,就这样一来一回地划动水波,但一次次的希望很快又变成失望,一直到中午,他们也没有把那件神秘物捞上来。

就在他们集中精力,无休止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时,忽然间,在靠近水库的岸边,塌下去一个黑沉沉的大洞,洞口足以钻进去一个人,向外散发着幽深的秘密。洞窟的南面陷入水中,很快就被波浪吞噬,只有它的上半部露出水面少许。是什么洞穴?大家感到既惊奇又恐惧,先是用鞭杆伸进去窥探虚实,而后又急不可耐地用手去翻刨,好奇心使他们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随着水浪的冲击,里面渐渐露出一件和水中一模一样的圆鼎来。他们立刻就来了精神,兴奋至极,有的用鞭杆向外撬,有的用手向外抠,不一会儿就把它挖了出来,原来是一件铜圆鼎。这东西他们以前也见过,知道是无价宝。他们继续向下挖,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坑里面还有许多带有同样花纹而形状不尽相同的宝物。他们以极大的兴趣,用同样的方法把它们一件件地挖了出来。

村民张常兴的孩子兴冲冲地回到家中,他带回一件通体饰满花纹的铜盘。张常兴问清事情的经过,认为事关重大,立刻报告了仓房乡人民政府。乡政府得知情况后,一方面派人前往收集失散文物,并指定专人保护现场,一方面将情况报告给淅川县文管会。淅川县文管会闻讯后,馆长张西显随即派马新常、李玉珊二人前往发掘和清理。该墓由于大水和人为的破坏已经面目全非,从残留痕迹看,为一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室东西长4.74,南北宽2.78,在以后的大规模的发掘中,被编为M36

从残墓中出土和收缴的部分器物而知,墓中随葬品丰富,这次出土有鼎、簋、盘、匜、戈等精美的青铜器和制作精良的玉器。根据墓葬的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M36是一座春秋中期的楚国贵族残墓。清理完残墓,他们二人又在这一带进行了实地调查,并走访了当地村民,他们从初步获得的材料推测,这里有可能是一处大型楚国墓地。回去以后,他们立即把所掌握的情况向上级文物部门作了汇报,由此引起河南省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这样便缓缓拉开了淅川楚墓发掘的序幕。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发现与发掘,再次把河南考古事业推向了又一个辉煌的顶峰。

  

<1> <2><3><4>  <5><6><7><8><9><10>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