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防患于未涝 各区保卫下立交各显神通
LED预警、积水警戒线、远程监控 全市所有下立交“一处一预案”
松江松汇中路下立交区域地面上,醒目的“积水警戒线”提醒车辆注意安全。图片/晨报记者 肖允
■全市563座下立交建“一处一预案”,设积水警示标尺
■上海有124座易积水立交,其中45座水深曾超1米
■严格执行“20厘米限行、25厘米封交禁行”管理措施
汛期还未到,立交积水保卫战已经打响。昨天,记者回访三处往年汛期严重积水的下立交时发现:全市首个下立交积水预警装置在闵行莘西路下立交建成,水深 超20厘米即可通过LED屏喊停驾驶员;松江推出地面积水警戒线;普陀实行远程监控预警设备……各区都在根据自身情况,想方设法防止立交积水淹车。
闵行:预警连接远处红灯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莘西路下立交,还未到红绿灯处,就看到立交上方挂着的LED屏显示:允许通行。下立交双向都悬挂了同样的显示屏,距立交最低点约50米。
“距离下立交入口处200米至300米就可看清楚显示内容。”闵行区水务局供排水科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下立交没有积水时,屏幕为绿色,显示“允 许通行”;当下立交积水少于20厘米时,屏幕为黄色,显示“立交积水,谨慎通行”;当下立交积水超过20厘米时,屏幕为红色,显示“严重积水,禁止通 行”。而一旦积水超过20厘米,屏幕显示为红色时,与系统相连的路口红绿灯也将切换为红灯,禁止车辆靠近、通行。
积水深度如何探测?该工作人员表示,下立交最低点安装了水位仪,可实时监测水位,并传输给后台联动中心和区防汛指挥部。“提醒司机的同时,交警和其他防汛部门也会立刻赶赴现场进行疏导。”
2013年,这套装置在闵行12处下立交已经安装到位,今年还将安装15处。效果良好的话,将向全市推广。该工作人员表示:“目前闵行区共有55个下 立交,在全市也算是较多的。最初的设想是,如果能像高架上的路况指示牌一样,司机很远就能看到积水提示,并能及时绕道。”不过,装置到位后还未遇到特大暴 雨,效果尚需检验。
松江:划“积水警戒线”
去年10月8日,暴雨加上地势低洼、河水倒灌,松汇中路近环城路的下立交被积水填满。一辆高约2米的松江1820路公交车途经时惨遭“灭顶”,成了“潜水艇”。昨天,记者再次来到该下立交时看到,路面上多了黄色警戒线,且十分醒目,10多米外就能看到。
“黄色的线是做什么的?”见记者拍照,不少车主纷纷打听。记者从区水务部门了解到,为防止车辆和行人在暴雨天进入下立交,水务部门在下穿式隧道两侧特意用黄色油漆划出了醒目的“积水警戒线”。
松江区防汛办相关负责人告表示:“松江有车行和人行下立交80多个,已有30多座下立交划了警示线,车行下立交百分百覆盖。”警戒线共两根,当积水达 到第一根线时,表示积水最深处会淹过汽车排气管。车辆应退到第二根黄线后等待;当积水到第二根线时,说明积水最深处会淹过汽车顶部,禁止通行。
除了警戒线,防汛部门还在部分下立交试点安装了收缩护栏。一旦下立交出现20厘米以上积水,护栏会伸展开,禁止车辆行人通行。
该负责人坦言,目前也处于摸索阶段,紧接而来的讯期将是对这些措施最大的考验。
普陀:视频监控+电子引导
普陀区祁连山路下立交是有名的积水“专业户”,还曾造成人员死亡。2005年8月,台风“麦莎”袭击上海,祁连山路下立交积水最深处达5米。去年10月8日,暴雨过后的祁连山下立交再因积水封闭。
汛期将至,祁连山下立交又有什么新措施?该负责人表示,普陀区去年底已对祁连山路下立交,南何支线、沪嘉3号、4号下立交建设远程视频监控。记者在祁 连山路真南路、绥德路路口看到,路口除了安装了远程监控外,还有两个电子显示屏。“如果下立交积水超过20厘米就会限行、25厘米就会显示前方封交,禁止 通行。”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路口的视频监控探头将现场路口、积水情况及时反馈后台,并根据数据调整电子引导屏字幕。
“道路管理部门也将根据数据,协调周边道路交通。”据悉,目前这样的下立交远程监控和积水预警系统在普陀区已安装了4个,并将在今年实现对辖区内19座下立交的全覆盖,确保下立交安全度汛。
[记者手记]
先点个赞,再呼吁统一模式
作为一名记者,每逢夏天暴雨,几个容易积水的下立交,都是我要实地考察的目标。出于采访需要,我甚至亲身下水,试图丈量积水的深度。而每次驻足这里,我都在追问,积水难题真的无解吗?
昨天再次回访,有了一点欣慰。路面设置了标识,可迅速了解到积水深度,再也不用“以身测量”了。“看到红字就停车,积水没过黄线请禁行”,让积水情况一目了然。
相关部门从过去积水中汲取经验,用自己的方式避免积水淹车,这份努力和务实值得点赞。
当然,今年主汛期还未到,这些措施“战果”如何还待考察。同时,我代表广大司机表达一点意见,如能在实战中对比出哪个方案更佳,然后推广为全市统一一种预警模式,这样接受起来会更连贯。
同时,预警系统治标不治本,解决下立交每逢暴雨就积水的问题,还需要从设计、排水硬件、立交改造上着手,让积水不再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