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 民间轶事

学者解析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失败之谜

2014-02-06 06:30:54 来源: 中华文史网 作者:王金山 作者:
摘要:核心提示:在马戛尔尼来华所进行的外交交涉中,涉及到朝贡制度这项清廷的核心利益。这个核心利益,不可能因为一个携带礼物的使团而让渡,因此,马戛尔尼的失败就成为必然。圆明园遗址 资料图本文摘自中华文史网 作者:王金山 原题为:马戛尔尼出使何以失败

在马戛尔尼来华所进行的外交交涉中,涉及到朝贡制度这项清廷的核心利益。这个核心利益,不可能因为。

核心提示:在马戛尔尼来华所进行的外交交涉中,涉及到朝贡制度这项清廷的核心利益。这个核心利益,不可能因为一个携带礼物的使团而让渡,因此,马戛尔尼的失败就成为必然。

圆明园遗址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华文史网 作者:王金山 原题为:马戛尔尼出使何以失败?

作者简介:王金山,1985年生,山东胶州人。山东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为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近现代史,著有《民国元年北京兵变详考》等。

五十八年(1793)英使马戛尔尼率团来华,是中英首次政府间的正式接触。马戛尔尼此行是以给乾隆帝祝寿为名,谋求扩大中英贸易,建立外交关系,但却没有达到最终目的。作为中英两国早期影响最大的一次交往,马戛尔尼出使为什么会失败,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一、礼仪之争

觐见礼仪一直是西方使者面见清朝皇帝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马戛尔尼此次使华,也对礼仪之事有所了解,还收集了一些相关情报作为参考。此前的任职经验(他曾担任过英国驻俄国全权特使、加勒比群岛总督和印度马德拉斯总督)让马戛尔尼对觐见礼仪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见解,但一直没有渠道和机会加以表达。与此同时,中国方面负责接待的钦差大臣徵瑞则在汇报中一直称马戛尔尼为“贡使”,夸赞使团成员很是“恭顺”、识礼。最终,在使团提交一封关于觐见礼仪的信件之后,“礼仪之争”爆发。马戛尔尼建议两国君主享有同等待遇,由双方级别相同的官员分别向对方君主(或其画像)行礼。乾隆帝很不高兴,认为这是“无知”的要求,英使妄自尊大,应予制裁。

由此,中英双方围绕礼仪问题展开了多轮较量:首先,中方主持接待的大臣假称自己腿部受伤,试图迫使英国使节先去拜访他,以获得礼遇上的优势;马戛尔尼则以旅途疲劳、身体不适为由推脱,派其副手斯当东出面。随后,斯当东出席了和珅主持的接见和晚宴,但并未在觐见礼仪方面做出任何妥协。此后,中方又降低使团的伙食标准,以图惩戒英方逼其让步,但马戛尔尼仍然没有妥协。

就在“礼仪之争”陷入胶着之际,中方鉴于乾隆帝寿辰临近,英使又属首次来华,最终同意马戛尔尼如期觐见。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十,使团在避暑山庄以“适当的礼仪”完成了觐见,不过双方对行礼的记载完全不同:中方记载马戛尔尼当日行了叩头礼;英国方面则认为特使只是单腿下跪。

虽然双方各执一词,但作为一项外交活动,关键并不在于马戛尔尼行了什么礼,而在于他终于完成了觐见,中英之间实现了官方的直接接触。而且从中英各自的记载来看,觐见的气氛在双方看来都是友好的。这意味着,“礼仪之争”虽然造成一些波折和不快,但并不是马戛尔尼出使失败的直接原因。

二、“表文”挑战朝贡制度

由于礼仪障碍,马戛尔尼来华的真正使命一直没有机会提及或被中方关注。直到觐见时,乾隆帝看到了马戛尔尼所呈递的英王乔治三世的信,即“英吉利国表文”,使团的目的才终于揭晓。正是这份“表文”,使乾隆帝对马戛尔尼来华的目的产生了怀疑甚至愤怒,并由此决定了此后对使团的一系列安排:回避关于中英贸易的所有实质性交涉;尽快遣送使团出境;沿途加倍防范等。

乔治三世“表文”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中国皇帝同意英国向中国派驻大使。他说:“求与中国永远平安和好,必得派一我国的人带我的权柄,住在中国地方,以便弹压我们来的人,有不是的罚他们,有委曲亦可护他们”,“我所派的热沃尔日·吗哩格德呢·公哩萨诺吧咙(即马戛尔尼)就是此次派的正贡使,到大皇帝驾前办事”,“恳准将所差的人在北京城切近观光,沐浴教化”。为求得乾隆帝的同意,英王还表示:“至所差的人,如大皇帝用他的学问巧思,要他办些事,做些精巧技艺,只管委他。”(《乾隆朝上谕档》)派驻大使在今天的国际外交中,是很普通的事情,不过在当时却与中国的朝贡制度发生了严重冲突。

清朝取代明朝确立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之后,朝贡制度一如既往地成为其对外交往的主要模式。皇帝是天子,天下之共主,代表“天”统御四方藩属,并且根据藩属与中央朝廷的关系安排其朝贡的周期,即“贡期”。朝贡结束后,贡使即当按期回国,同时带回天子的恩赏和天朝的教化。通过这一过程的反复实践,皇帝主导下的天下秩序得以建立和不断强化。

热门推荐
内容页- 第一版 右侧 300x250 广告ID(7)
内容页- 第二版 右侧 300x250 广告ID(2)
内容页- 第三版 右侧 300x250 广告ID(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