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礼明博士中国杰出企业行系列报道》之十五
提升自我 达善社会
——访上海复生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泉毅
编者按: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对生命的重视不断地提升,这也催生了生命科学、生物工程这样的专业性的学科和专业性的企业迅速发展。本文的主人翁上海复生生物研究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肖泉毅就是把握住了这个创业的好时机,毅然放弃了高薪工作的机会,下海创业,创立了上海复生生物工程研究所。
然而,在企业逐渐做大做强,个人事业不断攀上新高峰的同时,肖泉毅并没有仅仅把目光局限在个人发展上,而是联络起了一批家乡在沪的企业家,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奉献自己,回报家乡,回馈社会。这不仅是他个人品质的写照,更是一种对社会的大爱,正如他的座右铭一样, “提升自我,达善社会”。
中国出版传媒网上海11月11日电(首席观察员 吴礼明 观察员 郑晶)深秋时节,冒着略有凉意的秋雨,记者一行来到了肖泉毅位于上海杨浦区邯郸路上复旦大学边的办公室,听他讲叙他一路走来的创业故事。
从我们交谈开始,自然也离不开身后那永远散发着迷人光环的百年复旦,那里,对于肖泉毅来说,承载着他20多年创业的基石和梦想。
毅然决然下海路
1965年,肖泉毅出生在江西省宜春市清江县(今为樟树市)的一户农家,这个江西四大古镇历史悠久,风景宜人。肖泉毅从小在农村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艰苦朴实、独立自主,敢于尝试的性格。在上中学的时候,因为觉得自己的名字有点土气,就在读高中时自作主张地把原来的名字改成了肖泉毅。“我原来得名字叫肖坤生,这个名字带有很浓的家族色彩,可是我不喜欢,我当时就瞒着家里人,一个人自己去改了名字,我希望自己做人像泉水一样清澈,又觉得自己毅力不足,想成为一个坚毅果敢的人,于是我就把名字改成了现在的肖泉毅。”说起当年的“改名风波”,肖泉毅开始梳理起了自己一路走向创业的不平凡经历。
肖泉毅告诉记者,年少时家里经济比较困难,在省重点中学--樟树中学毕业后,1987年,他拿着父亲卖橘子换来的50块钱只身来到上海滩闯荡。说起来选择上海的原因,竟是因一张照片而起:“小的时候,我家里有一张照片,是我父亲来上海拍的,背景就是著名的外白渡桥。照片里的外白渡桥和十里洋场的风景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从那时对上海滩就有了一种神往之感。”
到了上海后,经友人介绍,肖泉毅进入了复旦大学生物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工程实验室打工,帮助教授准备实验室的材料和做些基础性的实验工作,在实验室外的走廊里,肖泉毅一住就是四年。1988年,复旦大学遗传学专业最后一年招生,两个教授推荐他去考试,结果,肖泉毅以优异的成绩被遗传学专业录取,从此开始了在遗传学实验室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大学时光。肖泉毅告诉记者,他个人对外界事物比较敏锐,有一定的前瞻性,动手能力很强;用一句流行的话概括就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些准备,他有幸获得了在复旦大学读书求学的机会。
毕业后,肖泉毅在实验室里继续工作了两年,这些年的学习工作,使他在生物工程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在营销领域的特长也逐渐显现出来。说到自己最终辞职下海,肖泉毅觉得并不是偶然的冲动:“当时,我还在边读书边工作的时候,一位带我的老师就选择了辞职下海经商,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毕竟老师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特别是复旦这样的名校老师,说走就走了,对我的触动很大,毕业两年后,我觉得生物工程这门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被广泛应用,有很好的市场创业前景,再加上我觉得我在营销上比较有天赋,于是,我觉得毅然辞职,下海经商。”
1993年初,肖泉毅正式辞去了在外人看来优越的复旦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工作,和几位留校的青年才俊创立了上海复生生物工程研究所(复生--寓意复旦生物),主要开发生物工程产品。这次毅然的下海,也揭开了他人生的新起点。
上海复生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泉毅(中)与上海江西商会两位女企业家在一起合影 吴礼明 摄
创立复生路漫漫
1993年初,肖泉毅依靠着六年在复旦大学的所学专业和综合知识,创立了上海复生生物工程研究所。肖泉毅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在复旦打下的专业基础,学到的综合知识和拓展的广阔视野,他的创业之路的艰难显而易见。对于如今创业的年轻人,他也觉得应该选择自己所学专业、喜欢的行业或者是自己较为熟悉的领域里学习一段时间,以便积累经验、获得更多的人脉资源。这样去创业容易把控,成功性更高。
在创业的初期,肖泉毅完全把自己拼了出去。“那时候条件真的是艰苦,我们排除万难研发出来的基因扩增仪,却不知道怎么把它销售出去,为了让市场尽早知道我们的产品,我既当总经理又当业务员,一次次地外出推销我们的产品,几乎跑遍全国,终究被市场接纳。”说到创业初期的艰难,那种滋味肖泉毅到现在都历历在目。几年后,由于市场逐渐饱和,肖泉毅发现生意越来越难做。他静下心来和团队一起考察市场商量对策,逐渐意识到,企业转型、重新定位迫在眉睫了。之前肖泉毅为企业制定的是“以研发为先导,单一的生物仪器经营”的模式,经过考察和对未来市场的研判后觉得很有必要做出调整,肖泉毅大胆决定,把企业的重心向医用生物仪器领域方向靠拢,后来的事实证明,肖泉毅这一前瞻性的决定拯救了企业的命运,并且让企业步入了一个新台阶。
转向医用领域后,肖泉毅把企业的发展重新定位为“以技术为先导,以生产销售为拓展”,技术创新研发和开拓销售市场两手一起抓,既保证产品的质量过关,又解决了产品的销路问题。到了1998年,公司销售额就突破了1000万元,之后几乎都是以逐年翻番的速度在增长。谈到企业的快速增长,肖泉毅觉得自己幸运的选对了一条路;“当时全国医疗行业在飞速发展,而医用的检测仪器市场很缺,绝大部分都是昂贵的进口仪器,国内连生产化验仪器的设备都寥寥无几,我们复生正好在这个时机进入了该市场,以技术和价格优势占得一席之地,取得了较大发展。”。肖泉毅觉得,自己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上海这块宝地,依托着复旦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的专业技术支持和众多的人才选择,企业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2003年,肖泉毅的上海复生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获得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的认证,有三个产品获得国家专利许可,三项高新技术转化项目获得认证,有七个产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注册认证。如今,复生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沪上颇有名气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上海医疗器械行业的会员企业。其生产的FS系列基因扩增仪、FS-881半自动生化分析仪、FSH-1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多款仪器都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并被广泛运用于生物实验与医疗临床领域的医用生物仪器。
在上海复生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取得顺利发展的同时,肖泉毅并没有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积极的观察市场,寻求新的突破点。2000年,肖泉毅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上海复申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打造 “复申集团”的雏形。公司陆续在全国开设了分公司和办事处,除在上海市区拥有办公中心和实验室,在市郊筹建研发和生产基地。此外,肖泉毅还在这些年陆续与伙伴合作开办了上海康乾大药房有限公司、上海康乾口腔门诊有限公司等企业实体,不断拓展自己的创业道路和经营范围。如今,他的业务范围涵盖生物医用设备研发生产、药品零售及医疗器械销售等多个领域,可谓是多管齐下,步步为“赢”。对于未来,肖泉毅也有着清晰的规划:“我希望能够成立一家特色的专科医院,捆绑如今企业主营的生物医药业务,争取早日进入资本市场。”
上海复生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泉毅(左)与上海江西商会执行会长、金銮国际集团董事长程长仁(右)在一起合影 吴礼明 摄
进入商会展雄心
在事业逐渐得到顺利发展后,肖泉毅不忘自己作为一位江西籍在沪企业家的使命,于2005年与多位同样在上海打拼的赣籍企业家一起成立了上海市江西商会,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和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牵线搭桥。肖泉毅告诉记者;“在上海打拼了二十多年了,觉得家乡与上海的差距仍然很大,那时候成立商会的时候,正是上海这些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时候,我觉得家乡不能再错过发展的机遇了,所以决定做些事情,推动家乡的经济发展建设。”
成立上海市江西商会之后,肖泉毅担任了副会长的职务。肖泉毅认为,商会作为一个民间团体,它的许多工作都是义务的,没有任何报酬,把商会做大做强,纯粹就是要靠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心。从商会成立起,肖泉毅和他的同仁们就制定了“扶弱助强”的方针,为在沪的赣籍企业家打造一个交流的平台,也为上海与家乡架起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
2010年,本着将上海市江西商会做大做强的宗旨,在肖泉毅的倡导下,多位商会会员发起成立了上海江佑商帮投资有限公司。“我们成立这样的公司,就是想发挥我们商会内部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抱团取暖,积小流以成江河,集中我们的实力,优势互补,进行对外投资,获取更大的效益,这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肖泉毅总是具有这样的市场前瞻性。
经过几年的发展,上海市江西商会得到了大力发展,肖泉毅对此总是很谦虚:“我只是其中的一份子,一个会员,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上海市和江西省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离不开每位商会成员的精诚合作和互相信任,我实在是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而已。”在2010年,上海市江西商会在全国23万多个民间团体中,成为全国50强。谈到这里,肖泉毅的脸上满是自豪的笑容。
在商会的日子里,肖泉毅除了发展自己的实业外,还不断的利用投资公司帮助别的企业家拓宽融资资渠道,与商会会员共度难关。除了已经成立的投资公司,肖泉毅认为还不够,与商会的伙伴们又成立了上海江右商邦实业有限公司,同时他为了为了外贸业务的便利,自己与港商又成立了恒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对于加入商会和不断地与外界合作,肖泉毅自己提出了一个通俗易懂的“蛋糕理论”:即一个人的打拼很势单力薄,如果能够联合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业打拼,优势互补,成功的机会将会大得多,而获得的属于自己那一份利益,也可能远远的超过自己一个人奋斗的收获。
在商会的这几年,肖泉毅数不清多少次的与一起在沪打拼的江西籍企业家回到家乡,为家乡江西省的发展建言献策,通过自己的人脉介绍上海的企业去江考察,为家乡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亲力亲为,当记者提到他对于家乡的付出时,肖泉毅只是微微一笑:“家乡孕育了我,走到哪我都不能忘了家乡人民”。
成功不忘思乡梦
肖泉毅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如果仅仅是以商业领域的成就,也许他并不算是最耀眼的那位,但是他在回馈社会方面开展的公益活动,却是最值得他人学习的“成就”。
对于生养自己的家乡,肖泉毅有着极深的感情,自1987年离家来沪学习、打拼,至今已有27个年头,由于事业上的忙碌,他并没有很多的机会回家,他告诉记者,对于家乡,自己一直心存愧疚,总觉得自己能为家乡做的事太少太少。所以当事业渐渐有成,特别是有了上海市江西商会这个平台之后,他乐此不疲地一次次去江西考察帮助当地发展经济。“说实话,我们江西的经济还欠发达,与江浙沪这些发达地区的差距不小,我希望我们这些人的一些绵薄之力,能帮助家乡更好的发展,能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早日过上富裕的生活。”肖泉毅的话很简单,却充满了对家乡和家乡人民浓浓的情意。
如果说回报家乡是小爱,那么回报社会便是大爱了。肖泉毅去过很多地方交流,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为大学生跨入社会提供良好的指导,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创业,他更是毫无保留的与他们一起交流分享,给予他们中肯的建议和无偿的帮助。
不仅如此,由于肖泉毅从事的是生物医药板块的生产销售,以及他的歉随和朴实,因此积累很多上海市各大医院的医疗专家人脉。他一有时间,就自费组织这些医术高超的名家到红色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进行一系列义诊活动。谈到组织义诊,肖泉毅回忆起了当时的初衷:“我们刚成立商会的时候,除了要为两地经济建设服务,还经常要帮助一些患重病来沪求医的乡亲们,他们有的是经济困难,有的是不知去哪里看病治疗,也有的是挂不上号或住不上医院而心急如焚,我们总是尽可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肖泉毅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是做医疗器械的,还有几家大药房,有的时候会送给他们一些对治疗有用的药物给患者,但是能帮助到的人还是微乎其微,更多的病患可能连来到大城市求医问诊的机会和条件都没有。“后来,我就思考如何才能帮助更多的人,既然他们来不了,那就我带着医生回去,这才慢慢的开展义诊活动。”肖泉毅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不断的联系专疗医家,不断地组职医疗队奔赴贫困地区,为病患带去康复的希望。“我希望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不走出家门就能得到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不要因为医疗条件或者经济原因的局限,而导致小病变大病甚至因病致贫的后果。”正是有了这一份社会责任感,肖泉毅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着开展义诊,帮助病患,回馈社会。
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记者注意到肖泉毅办公室的墙上挂着“提升自我,达善社会”八个亲笔书写的大字。他告诉记者,这算是自己的座右铭了。到人大读研究生时,他第一眼看到这八个字就把它牢记在了心中。回到上海,便把他们写在纸上,装裱起来挂在办公室里,以便能够时刻提醒自己。“这八个字取自于中国古代的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世世代代仁人志士修身养性的品格,也应是新时代企业家追求的美德。”
挂在墙上的这八个大字,激励着肖泉毅不忘初衷,为社会尽一个企业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未来,通过技术上的创新、科学的管理上和前瞻性的预判市场,我相信我的事业能够再登新高,我更希望通过此,能够有能力去帮助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肖泉毅盯着墙上的匾额若有所思的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