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4日电 题:日本解禁“武器出口三原则”:“和平”旗号掩盖下的进攻野心
作者 吴旭 刘旭
日本政府日前通过取代“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大幅放宽对外输出日本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条件,标志着维持40余年体现日本和平宪法精神的武器出口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安倍政府此举不仅引发国际社会对解禁武器出口或将带来严重后果的警惕与担忧,也遭到日本民众强烈反感。
日本政府1967年制定的“武器出口三原则”,经过增补,1976年扩大为全面禁止武器出口,此后日本政府始终没有大范围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安倍政府此次制定新“三原则”,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对外界解释的是,“希望为和平做出更大贡献,将积极推进和美国及其他各国间的防卫装备技术合作”。
表面上看,安倍政权将松绑动作归于此前政策不适应时代变化,要进行调整,但从新三原则的实际内容来看,日本战后和平主义理念已发生根本变化。日本《东京新闻》就称,日本“武器出口三原则”的核心是“禁止武器出口”,而新“三原则”的核心则是“允许出口武器”。
“‘武器出口三原则’是在和平宪法大的背景下产生,现在要向一些可能发生冲突的地方出口武器,与和平主义理念相违背。”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室主任吕耀东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从长远来看,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是与日本国家发展战略有关。日本想成为军事大国,所以在武器问题上,它表现出一种‘正常国家’状态,想要摆脱战后体制。”
除从国家战略考虑外,日本经济低迷、出口乏力也使得日本政府将军工出口作为“救场”招数。吕耀东指出,实现自身战略调整,扩大军工企业,这才是安倍在“为和平做贡献”借口背后隐藏的真实目的。
“日本出台这样的政策会给亚太地区制造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吕耀东说,“日本现在可以基于保护自身国家安全出口武器,那么日本与中、韩、俄罗斯的岛争问题就可以通过武力形式进行防卫,这对整个地区的稳定是不利的。”
日本国内舆论也分析认为,日本希望通过扩大武器出口来强化与相关国家的安全合作关系,意味着其今后能以维护海洋航路安全为由,向菲律宾等“盟友”提供舰船、军机等装备。
《朝日新闻》报道指,这一决定背后存在推进武器国际合作研发以及牵制中国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联合在南海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的某些国家。如果实现巡逻艇或其他装备的出口,将可以更加紧密地“团结”这些国家。《日本经济新闻》也分析称,“新原则”扩展了日本与美国以外国家的安保合作,主要考虑的是越南、印尼、菲律宾这几个处于中东石油海上运输通道沿线的国家。
“在整个亚太地区,一些岛争或者海洋权的问题存在矛盾。日本如果给东南亚一些相关国家出售武器,势必会扩大军事的相互竞争和威胁,会给地区的大环境注入不稳定因素。”吕耀东说。
新“三原则”的通过也引发了日本民众强烈反感。日本共同社3月底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超过6成日本民众对新“三原则”持反对态度。不少民众在安倍内阁通过新“三原则”后,聚集在首相官邸前反对安倍政权的决策。“日本民众也经历过战争,和平主义在战后日本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一部分爱好和平的日本民众担心安倍的政策会使日本变成一个军事力量逐渐膨胀的国家,给日本带来军事冲突,甚至使日本走向对外侵略的道路。”吕耀东说。
为使日本摆脱二战战后体制,安倍上台以后在安全层面动作频频。2013年12月底即出台了《防卫计划大纲》以及《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三份有关安保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此次又更改原本体现日本和平宪法精神的“武器出口三原则”。日本右翼势力一步步除掉修宪和解禁集体自卫权路上的“眼中钉”,只怕安倍又是打着“和平主义”的旗号走着“进攻主义”的路线,妄图通过在亚太地区“搅浑水”方式分得一杯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