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机场、富士康等喻为撑起航空港区经济的骨架,那么,航空港区起步初期的一大批小商户,无疑扮演着“砖瓦填充料”角色。航空港区大发展,对于餐饮、娱乐、服装等行业的商户而言,无疑是一次投资淘金的大好机会。同时,他们见证着港区变化,满足了港区人的消费需求,每时每刻都在打造港区的商业格局。
“起步迅猛,猝不及防”
“就像一个大浪拍过来,根本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做规划调研什么的。”仟衣惠老板告诉记者,当初来富士康生活区开服装店,完全是被港区发展气势所吸引。
与富士康厂区一条马路之隔的棚户区,算得上是港区商业起步的基地。“除了人,什么都没有。”回忆当年,一阳快餐店老板刘文杰告诉记者,就是冲着庞大的富士康员工来的。当时,郑港七路沿线要么正在施工,要么是麦田和枣林,所有商业活动都在简易房里进行。“太快了,一切设施都来不及,只能先支锅架灶。”刘文杰说,当时的棚户区经营确实条件差,路面来不及硬化,顾客就进门了。
仟衣惠老板告诉记者,随着政府相关规划步入正轨,商业中心逐渐形成第一批淘金者要么成功走出棚户区,搬进商厦,要么被淘汰下来。据悉,2013年年底,郑港七路沿线棚户区已基本改造完毕,整个港区商业首次整改也告一段落。在商业中心轮廓逐渐清晰的背景下,商户们迎来新挑战——经商,在这里不再容易。
集中型商业模式,让商户一路紧追
“之前是开一天门就赚一天钱,现在是要么不开门,开门就得赚两天甚至三天的钱。”刘文杰告诉记者,2012年,在富士康厂区对面的棚户区卖快餐,店面就30多平方米,租金、管理费、人工费一共5000多元,月营业额平均在1.5万元以上,轻轻松松就能挣近万元。而自从2013年年底搬入商业广场后,刘文杰的快餐店经营就不再轻松。“使用面积大概80多平方米,一年仅租金就达20多万元。”
虽然压力更大了,但搬进商业广场,经营有选择性的消费服务,不仅提升了店铺品位,也带来更大人气。用刘文杰自己的话来说,自己从没想到会经营如此“有品位”的快餐馆。
与刘文杰一样,对于大多数从棚户区走出来的商户而言,总是紧跑慢赶才能跟上港区商业发展速度。而随着集中型商业模式逐渐成熟,消费者习惯逐渐改变,商户迎来的是更大机遇和前景,而高度集中的人流量仍旧是商户们的一颗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