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古 > 考古发现

陕西周原遗址又有新发现

2014-04-16 02:04:20 来源: 中国文化报已阅读482次 作者:
摘要:陕西周原遗址又有新发现 2014-02-11 09:36:52 来源: 中国文化报已阅读482次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扶风两县之间的周原遗址,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遗存之一,早在两汉时期就有出土青铜器的记录。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了周

ad800d84-2f03-4260-8b4a-ad34df0c149d.jpg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扶风两县之间的周原遗址,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遗存之一,早在两汉时期就有出土青铜器的记录。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了周原遗址最为全面系统的一次考古调查成果,除首次发现一枚长达30厘米、迄今为止周原遗址最大的甲骨外,新发现的两块空心砖,更是引发了考古专家对先周时期聚落(即古代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区域)遗址布局的热议。

 

      罕见的埋葬方式

 

      上世纪70年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首次对周原遗址进行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使得3100年前周人的宗庙建筑基址浮出水面。2003年,宝鸡市岐山县发现西周宫室建筑基址并出土甲骨21050片,成为当时轰动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陕西省宝鸡市岐山、扶风两县之间的数十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也因遗存比较集中而被称为周原遗址。专家断言,这一带很有可能就是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姓姬,名亶,古公是尊称,“亶”后加一个“父”字,表示尊敬。3000多年前,为避西方族众的攻扰,太王率族人迁居到岐山)的迁岐之地,此后周原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一直没有间断。

 

      2013年7月,为进一步探寻周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的布局研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周原博物馆联合组成周原遗址考古队,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通过调查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抽样勘探面积近10万平方米,对周原遗址现存的地表遗存分布及微地貌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基本摸清了周原遗址不同时代古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业务办公室主任种建荣介绍,目前,周原遗址已经确认的墓地与零散墓葬点共77处,其中墓地64处,绝大部分为西周墓地,也有商文化、先周时期的墓地。尤为重要的是,此次发现的7处墓地中包括了9座带墓道大墓,考古人员现已发掘了其中3座年代为西周中晚期的等级规模相当的大墓。

 

      据了解,商周时期有带墓道大墓的墓地,一个聚落一般仅有一两处。如此众多的墓葬,究竟是属于同一块墓地,还是分属于不同时期的多个聚落呢?种建荣对此解释说,周原遗址中发现的墓地数量虽多,但规模都比较小,且很少见单纯的墓地,多数墓葬区与居址区混杂在一处,互相叠压打破现象(即墓葬中套墓葬,也就是说,将很多不同年代的后人墓葬和前人墓葬都葬在相同的地点)十分普遍,这在以往西周文化遗址考古中并不多见,因此,即便葬于同一地点,这些墓葬之间并没有内在的直接承继关系,很可能是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墓葬。

 

      《周礼》中记载:“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也就是说,同一族群或家族,它们不仅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而且生前与死后均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周原遗址中墓葬之间普遍存在的打破关系,会是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再现空心砖

 

      在对周原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建筑基址是十分重要的遗迹,此次通过全面考古调查,考古专家在周原遗址共发现大型夯土建筑近40座。据史料记载,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自豳(今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迁岐,营周邑。后来周文王、武王迁都沣镐(今西安市长安区),但周原仍是周人重要的政治中心。作为王都,周原遗址存有大量先周至西周时期的宫殿(朝寝宗庙等)建筑基址,应是意料之中的事。

 

      就建筑布局而言,周原遗址现已发现的宝鸡市岐山县凤雏甲组建筑遗址,为前后两进的四合院,主体殿堂居中,前有门塾,后有寝室,左右连以廊庑,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紧密联为一体,构成一个封闭的建筑组群,外围不需要另设专门围墙。种建荣认为,房屋的构造已相当成熟,说明周人在周初时的建筑水平已非一般。

 

      不仅如此,此次在周原遗址中一个大型建筑区内,考古专家还发现有南北贯穿的石铺道路。值得关注的是,过去曾在云塘(今宝鸡市扶风县)发现过一次的空心砖,此次又新添了两块。据了解,空心砖是先周时期高等级大型夯土建筑的建材,其使用年代以先周时期为主,下限或可到西周初年。“在空心砖发现之前,根据齐家沟东岸(宝鸡市岐山县)先周铸铜作坊的遗存,我们认为齐家沟东岸一带就是先周聚落的东界和此次发现的空心砖,距离齐家沟不过百余米,至少可以肯定,使用该砖的建筑就在附近,这也表明,齐家沟东岸一带存有先周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很可能是先周时期聚落的重心区域之一,而非此前所说的边缘地带。”种建荣说,这就为古公亶父的迁岐之地增添了新证据。

 

      在对周原遗址的公共设施调查中,考古专家还发现了城墙、池渠壕沟以及道路遗存。其中,新发现大面积水池4处,沟渠遗存40余条,“这些渠道与水池相连,构成了以水池为中心的四大水系,用于当时的生产用水,十分方便。”种建荣说,如果说,这里曾经是周王所居住的王宫,那么,这些沟渠应是服务于这些大型建筑的给水设施。

 

      累计出土甲骨1万多片

 

      史书记载,古代中国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广泛使用兽骨占卜,到商代时甲骨占卜臻于极盛。它的特点是以火烧灼兽骨和龟甲观其兆象以断吉凶,兽骨龟甲常常被称为卜骨和卜甲。“目前,周原遗址已累计出土西周甲骨1万多片,其中可辨识文字近2600个。”长期从事周原遗址考古发掘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告诉记者说,除河南殷墟遗址外,周原遗址是目前考古出土卜骨最多的地方,堪称“西周的殷墟”。

 

      2012年的周原周公庙遗址(宝鸡岐山县)考古中,考古人员新发现了一片甲骨,上面刻有6个文字。据了解,这是一片牛的肩胛骨,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表面较为光滑,并被磨成骨铲的样子,上面6个字分成了两行,一行为“夆(peng)贞”,另一行为“终贞既吉”。雷兴山解释说,其中“夆、终”两个字可能为人名,“贞”意思是占卜,“既吉”意思为吉祥、好。也就是说,夆、终两个人在为某事占卜,占卜的结果为吉祥。

 

      “以往发现的西周时期的甲骨文,上面均出现一个人为某事占卜,两个人同时在同一片甲骨上占卜,这在西周出土的甲骨文中还是首次出现。”雷兴山说,他们是谁,和周公(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有没有关系,仍需进一步的考古论证。不仅如此,更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如果说该甲骨就是占卜所用的“卜骨”,甲骨上为什么没有出现占卜时的钻孔?如果说,它并非用于占卜,甲骨上出现的占卜文字又作何解释呢?


责任编辑:小赖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