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经济数据

财政投放逆回购齐至 资金面“退烧”

2013-12-25 12:09:2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孙红娟 作者:
摘要:财政投放逆回购齐至资金面“退烧”290亿逆回购效果尤胜3000亿SLO,短期Shibor全线下行担心6月流动性紧张事件重演的交易员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1个月以内的各Shi

财政投放逆回购齐至资金面“退烧”

290亿逆回购效果尤胜3000亿SLO,短期Shibor全线下行

担心6月流动性紧张事件重演的交易员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1个月以内的各Shibor利率均呈大幅下降态势;1个月以上品种则呈现小幅上扬。

具体来看,7日、14日Shibor利率大幅下行264.6和248.5个基点,至6.1970%和5.7610%,此外,隔夜和1月品种亦均下行明显。短期利率水平已基本回到12月18日的收盘水平;与此同时,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品种则小幅上升约2个基点。

随着市场退烧,神经连续紧绷的交易员普遍感到如释重负。有交易员感叹:“市场终于被安抚住了。”

原因无他,央行如市场预期在周二的公开市场操作日重启了7日逆回购,以4.10%的利率向市场投放了290亿元资金。上一次央行进行逆回购操作,是三周之前的12月3日。

有意思的是,在此前的一周,央行曾连续两次喊话,三天之内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向市场注入3000亿元流动性,但Shibor不降反升。如今,290亿元的逆回购就安抚了市场预期,维稳效果立竿见影。

资金利率大幅下行

昨日上午,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官方网站迎来了一次浏览的小高峰。在电脑前的大部分业人士,都在不停刷新网页,静待当天11:30将要公布的Shibor。

原因很简单。年底的资金价格,直接关系着银行的流动性安全以及当期的业绩,更有甚者,这几天的Shibor走势,将与一些金融市场部人士的年终奖息息相关。

上午9:41,央行通过官方网站,透露了进行7天逆回购操作的消息。尽管此前市场已经有预期,但逆回购真正来临的时候,还是着实让市场兴奋了一把。

11:30,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连续多日上涨的Shibor利率终于止住了上扬态势,开始掉头向下。隔夜、7天、14天和1月短期拆放利率均陡峭下行,7日、14日品种更是下行超过200个基点,1月品种下行超过100个基点。

“财政投放超预期了,各家商业银行都陆续接到财政资金。”东莞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陈龙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公开市场操作又稳定了机构心理。

但与此同时,陈龙还表示,当前资金价格由于市场交易活跃程度下降仍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性。如果此后资金价格继续呈现向下趋势,那么周四央行的逆回购规模可能进一步缩小,或者顶多是安抚性的操作。

短期利率下行的同时,3个月、6个月、9个月以及1年的Shibor则小幅上扬。对此,有基金债券分析师分析称,1月资金面不确定性较大,机构预期1月资金面不容乐观,是在借长端资金锁住流动性。

缘何立竿见影

上周,央行曾连续三日通过SLO向市场注入3000亿资金。此外,央行还通过官方微博,两次喊话稳定市场预期。但市场似乎并不敢盲目乐观,Shibor涨势难改。

到了本周二,央行重启290亿逆回购,而且期限也只有7天。从资金规模看,290亿尚不足3000亿的十分之一,但效果却立竿见影,其中原因何在?

“此一时彼一时。”陈龙对记者表示,上周各家机构普遍提前开始准备跨年资金。央行彼时并未如市场预期开展逆回购操作,这引发市场的担心。3000亿SLO只针对大行,在心理偏紧和市场人气不足时,其非公开和定向的操作,对市场的影响有限。

所谓逆回购,是指央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而SLO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其操作对象为一级交易商中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资产状况良好、政策传导能力强的部分金融机构。

逆回购和SLO区别主要有两点。其一,期限上,SLO以7天以内为主,而逆回购期限相对较长,此前多为14天,也有28天的情况;其二,相对于逆回购,SLO透明度偏低,其操作对象局限于主要商业银行。

对于SLO和逆回购效果迥异的原因,前述基金债券分析师也认为,这跟两组工具的时间和期限以及资金接受对象有关。

“SLO期限短,一般是两天或者一周,其操作期限不超过7日,而且仅仅面向银行间市场上的12家大型商业银行,而且这笔钱给了金融机构,谁也不敢用,因为期限过短不足以跨年,因此市场对此反映并不积极。”这位分析师称,相比之下,这次逆回购的时间期限恰巧能够跨年,市场的覆盖面也更加广泛。

陈龙还表示,本周央行重启逆回购,虽然量较小,但给予市场的心理暗示是央行还是在托底。同时,昨天下午开始,大量的财政投放资金进入各家商业银行,有效缓解了各家机构的资金紧张。

病根何在?

6月下旬,银行间资金曾呈现过一次紧张态势,到了12月末,这种紧张又再次来临。未来,临近季末时点,流动性紧张局面是否可能成为常态,引发业内人士关注。

分析当前流动性紧张的根本原因时,有银行人士认为,这可以看成是商业银行和央行对利率市场化的一个调适过程。

该银行人士解释称,从银行来看,首先是对利率市场化的准备不足。反映在业务经营上,很多银行还是沿袭过去简单扩张、占有资产的惯性,缺乏灵活应对市场流动性和利率变化的准备和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各类市场化定价的理财产品蓬勃发展,对存款的分流加剧,银行负债组织的难度和成本上升,同时资产负债的扩张不尽匹配,结果自然就出现“脉冲式”的流动性高度紧张和市场利率的高企。

对于这种情况,事实上,央行也已连续多次明确要求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表。

上周五,央行提示,主要商业银行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升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6月资金紧张之时,央行也要求银行避免非理性行为,保持日常流动性合理水平。与此同时,央行亦要求谨慎控制信贷等资产扩张偏快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尽管监管部门已注意到同业业务扩张带来的金融风险,但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调整行为尚缺乏有力的制度约束。”还有银行间市场分析师认为,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对信贷资源的挤出效应,银行短期内不会主动去杠杆。未来市场流动性和资金利率仍不容乐观,而且资金利率中枢已经上移到历史高位,市场需要为时不时到访的资金紧张做好准备。这比较考验银行以及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能力。

“我们猜测,央行的初衷是希望货币市场利率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一方面遏制金融风险,但不会把利率推高到足以引发违约或破产的水平。到一定程度,央行会紧急出手。另一方面,也警示了机构。这表明了央行坚决整顿金融机构期限错配、过度依赖同业业务等问题的决心。”一名市场人士称。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