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安徽名企

中信集团上市路漫漫 赴香港挑战地头蛇

2014-03-28 09:59:22 来源: 城视网 作者:
摘要:上市一直是中信集团的多年夙愿,如今即将得偿所愿。这不仅对海外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投资机会,对中投公司这样的国内企业来说,同样充满诱惑。

  上市一直是中信集团的多年夙愿,如今即将得偿所愿。这不仅对海外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投资机会,对中投公司这样的国内企业来说,同样充满诱惑。

  对目前仍有上市需求的国有控股集团来说,中信集团的上市模式是一个启发。3月26日,中信泰富的公告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中信泰富宣布,正在与中信集团和北京中信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信企管)就收购中信股份100%股权之潜在收购进行协商。中信股份是中信集团的主要业务平台,中信泰富是中信股份的子公司,这意味着中信集团将以向子公司注资的方式完成上市。受此消息影响,3月27日,中信泰富股价上涨13%。

  中信集团抛出上市方案的时间点,恰在阿里巴巴决定放弃港交所,赴美上市之时。这对一度黯然神伤的港交所来说,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慰藉。

  目前这一上市模式已经获得了中国高层的首肯,因为它没有改变中信集团的国企性质,财政部依然是中信集团的大股东。对于总部将迁册香港的传闻,中信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在面对城视网财经频道的问询时,并没有否认。

  融资渠道已经解决,同时将背靠香港这个金融氛围浓厚的自由港,中信集团这一航母级的国企会呈现各种可能性,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将和香港本土大型集团发生正面碰撞,这对香港来说喜忧参半。

  中信集团前世今生

  中信集团的前身是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下称中信公司),成立于1979年。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约见工商界和民主党派人士,希望能围绕改革开放做一些实际工作,著名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向中央提出了《建议设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见》,并得到批复,荣毅仁顺理成章成为第一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成立之初,公司主要职能是引进外资解决经济建设资金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信公司异常活跃,在政策的扶持下,开始尝试多种创新业务,多元化发展的雏形显现。1990年中信收购泰富发展,更名为中信泰富,中信香港将资产和业务注入中信泰富,自此中信泰富成为中信集团进入香港的桥头堡,荣毅仁之子荣智健成为中信泰富的第一任“掌门”。

  2002年,中信公司实施经营体制重大改革,更名为中国中信集团公司。201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并更名为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集团”),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837.0263亿元,法定代表人常振明。

  如今,中信集团覆盖金融与实业领域。其中,金融涉及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资产管理等行业和领域;实业涉及房地产、工程承包、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机械制造、信息产业等行业和领域。截至2012年末,中信集团总资产达35657亿元,净资产2355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498亿元,净利润301.6亿元。

  集团上市路漫漫

  但中信集团高速的成长和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中信集团的资金流捉襟见肘,融资需求日益迫切。

  中信集团在最新披露的年报中,难掩对财务前景的担忧。“在全球通货膨胀预期持续加强的背景下,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价格可能呈长期上涨趋势,将加大企业在建项目成本。若市场资金趋紧,集团投融资业务可能受到限制,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可能面临融资和流动性风险。受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投资项目的实际回报有偏离预期的可能性。”中信集团指出,在经营环境较为严峻的情况下,集团各项业务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可能加大。集团的资产组合中,债权资产存在因债务人不能到期偿还而产生坏账的可能。

  显然上市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融资难题,而这一动议最早出现在2008年。当时,中信泰富因涉足外汇期权合约导致巨亏,面临破产危机,中信集团火线救援,这一事件后来被认为是中信集团决定整体上市的导火索。此事之后,荣智健引咎辞职,中信集团在中信泰富的持股比例一跃升至57.6%。中信泰富此时显现出的“壳”属性,让中信集团萌发了整体上市的想法。耿直的中信集团也没有掩饰自己的企图,时任中信集团董事长的孔丹公开表达了整体上市的想法。

  2010年,孔丹提出了境外上市的设想:“2011年实现中信集团改制并H股整体上市”。2011年中信集团的确完成了改制,并成立了中信股份作为上市平台。但是“由于市场原因”,上市计划未能成行。

  但孔丹没有改变集团整体上市的想法:“改制上市从长期来说,不仅可以解决一个融资平台问题,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上市公司,整体管理、经营都要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尽快上市,在等待“市场原因”得以解决的同时,中信集团从自身条件着眼,做了多项准备,其中包括建立适应境外上市要求、覆盖全集团的信息披露体系。

  在等待多年之后,中信集团终于等到了“天时地利”。

  整体上市后的新挑战

  在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做出“预计年内可整体上市”的表态后,此事就一直备受关注。在公告发布前,一直存在多个版本的猜想,但最终出现的方案,仍显得别具一格。

  3月26日公告显示,中信泰富董事会宣布,正在与中信集团和中信企管协商有关自中信集团处收购中信股份100%(中信集团持股99.9%,中信企管持股0.1%,而中信集团100%持股中信企管)已发行股份,中信股份是中信泰富的控股股东,持股占中信泰富已发行股份数目的57.15%。买卖双方在当天签订框架协议。

  根据框架协议,转让对价预计将包含现金和中信泰富发行的新股。受限签署最终转让协议,代价股份拟按每股13.48港元发行并分配。发行价是经中信泰富与卖方参考 近60个交易日的市价后,公平磋商确定。截至3月26日,过去60个交易日,中信泰富的收盘价在10.71港元到12.66港元之间,溢价从6.48%到25.86%不等。

  中信泰富董事会认为,潜在收购完成后,中信泰富扩大后的股本,扩宽的经营范围和更强的管理能力将增强中信泰富的实力,提高其竞争能力并充分把握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的机遇。中信泰富优化后的信用记录将会提高其融资灵活性,使其得以为各项业务融资。

  这一上市方案的时间恰到好处,刚好在阿里巴巴放弃在港上市投奔美国之时,港交所在错失阿里巴巴后,接到中信团送来的大礼包,显然会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欣慰。

  至于是否能得到“人和”,还尚未可知,不过媒体报道称,因上市方案没有削弱中信集团的国有控股性质,高层对方案较为认同。

  从国企上市的历史来看,通过向上市子公司注资的方式,来完成整体上市的情况比较罕见,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评论称,这一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交叉持股,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一次实验。

  据媒体报道称,中信集团整体上市的消息,已经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中投公司和淡马锡正在与中信泰富接触,或为这一“蛇吞象”的交易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中信国际和摩根士丹利也在为这一交易奔走。

  另有消息称,中信集团此番不仅要登陆H股,还要将总部迁册至香港。城视网财经频道就此向中信集团内部人士求证,该内部人士没有否认这一信息。

  如果迁册消息属实,那意味着香港将迎来一家中国政府掌握话语权的大型国有控股集团,中信集团多元化的业务无疑将给香港带来新的活力,这对面临“失魅危机”的香港来说,极具想象空间,但是香港本土企业可能也会面临来自中信集团的挑战,但这对早已适应了市场化竞争的香港来说,并不是个问题。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